Thursday, November 11, 2010

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最終楽章 後編

最近上課的時候,老師有提起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(Maurice Ravel: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),這是一個新古典樂派跟美國爵士風格混合的作品,拉威爾來到美國之後,被美國音樂影響之後的產物。我跟老師講到音樂上的空白,所以提起了此曲的第二樂章。對我而言,這第二樂章的開頭不是空白,是一種平日的孤寂,音樂寫法也不簡單,乍聽之下八分音符的三拍子簡單規矩的節奏模式,其實是在三四拍裡,兩個拍點各放在第一拍跟第二拍的後半拍的不單純寫法,表面上平鋪直敘的旋律背後有一種在寂寞氛圍中的不安定。

這就像是兩個不同聲部的各自表述,在他們各自的世界中各自堆疊出他們音樂上的高度,有時候距離甚遠,但是當交集的時候,那剎那的火花把埋藏在心中那鬱悶全都宣洩出來。

電影「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後篇」中,野田妹喜歡上的是此曲的第一樂章,那種活潑開朗信號風的開頭,把各樣的往前邁進的姿態都描述地很清楚,而第三樂章常動的炫技風,熱熱鬧鬧地把頭尾兩個快板樂章的姿態很鮮明地表現出來,跟第二樂章的鋼琴獨奏相對之下的落差,形成相當大的對比。

這種寂寞感在「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後篇」也隨處可見,千秋跟野田妹的若即若離,在音樂舞台上的相互較勁其實是一種不甘於孤獨的表現,另外看完之後觀眾的落寞感也大大地湧現,從2006年同名日劇的造成的古典風潮,到現在四年的時間劃下休止符,再也沒有野田妹續集可以看的落寞感,我覺得跟電影結局千秋跟野田妹在橋上擁吻的最後鏡頭,也形成強大的對比。

最後請大家聽一下這個沒有在「交響情人夢最終樂章後篇」中出現的第二樂章,大概這世紀只有伯恩斯坦(Leonard Bernstein)能夠邊彈邊指揮這個曲子吧,我喜歡他的終樂章比其他鋼琴家速度都還要快,相對之下第二樂章比其他鋼琴家速度都還要慢,讓整個孤寂的氛圍擴大很多。



延伸閱讀:
Official Website: 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最終楽章
Wikipedia: 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
Wikipedia: Piano_Concerto_(Ravel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