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在Farmington High School出發的黃色校車,我們就跟小朋友一起搭校車出去玩。
校車裡面的樣子,這也是我第一次搭校車的初體驗。校車的窗戶可以開,所以車裡面冷氣也不太冷(或是沒有冷氣),我覺得還是搭公車比較舒服一點。
New Britain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門口。
門口的附近有一排好可愛的企鵝雕像。
我們一群人就先進去博物館的一個多功能的會議廳的地方,因為小朋友太多,所以就分成兩批,一批先進去參觀,另外一批去戶外寫生。這是在會議廳裡面的雕塑作品,古鬆(Solon H. Borglum, 1868-1922)1913/67年的作品「天堂」(The Heavens, modeled 1913, cast 1967)。
這也是在會議廳的作品,溫伯格(Elbert Weinberg, 1928-1991)1992年的作品「春之祭」(The Rite of Spring)。
結束分組之後,我就跟第二批小朋友先出來寫生,當然門口那堆企鵝很多小朋友在畫,這個在附近的猴子也有很多小朋友在畫。
博物館外面也有很多雕塑作品,這是卡特(Arthur Carter, b. 1931)2003年的作品 「平行和弦的交集與省略」(Intersecting Ellispses with Parallel Chords),應該是被音樂元素影響的雕塑作品。
溫伯格的另外一個1989年的雕塑作品「The Blind Sister of Narcissus」(納西瑟斯失明的姐妹)。
這是格羅斯(Chaim Gross, 1904-1991)1962年的雕塑作品「Tightrope Acrobats」(走鋼索的人)。
接著就輪我們這批進去參觀,我們這組也有一位導覽人員陪著我們,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讓小朋友隨意去觸摸藝術品。這是在一樓上二樓之間的藝術作品,但我沒有記住這個作品的作者跟名稱。
這是我們進來館內第一幅看到的畫,福特(Walton Ford, b. 1960)2000年的「Fallen Mias」(墜落的米亞斯)。有著達爾文風的人猿拿著文明產物的相機,正在逃離遠方失火的小島。
這是法國藝術家的佩斯金(Alexis Peskine, b. 1979)2007年多媒材的作品「He died for US?」(祂為我們捨命)。光圈的意義把這個人神化,身體上面有無數的圖釘釘著,頭也是被倒吊的樣子。作品標題的US也有雙關語在,是我們或是United States的簡寫?
這是智利藝術家納瓦洛(Iván Navarro, b. 1972)2011年的多媒材作品「孔道」(Manhole (Icon))。這個作品裡面有鏡子,還有燈泡,導覽人員還讓小朋友站上去這個作品上面,在作品裡面透過鏡子跟光線會產生萬花筒的幻覺。
這是瑞士藝術家洛兒(Katja Loher, b. 1979)2014年的多媒材作品「塔VI(意識/希望)」(Portal VI (Ideology/Hope))。是兩個圓形的作品,裡頭的影像像是放影片一樣一直改變,左邊是意識,右邊是希望。
這是日本藝術家田村まき(Maki Tamura, b. 1973) 2005-06的多媒材作品「愛」(Love)。作品是有很多多重圓形構成,每個圓形裡面有很多不同表達愛的方式的圖案。
這是布列克門(Julie Blackmon, b. 1966)2007年的攝影作品「家中的鳥」(Birds at Home)。照片中的小孩姿勢都很特別,餐廳有點亂,但是照片裡面沒有大人,但是從照片中桌上的咖啡就可以發現其實是有大人,而且這個大人正在拍照。
這是以色列藝術家塔爾(Drew Tal, b. 1957)2008年的作品「 瓷的承諾」(Porcelain Promises)。是一對中國情侶或是夫婦,穿著是古代的衣服,臉部上有很多像瓷器龜裂的紋路。另外,臉部也呈現了一個不正常的對稱比例,眼睛在臉部的正中間,鼻子在眼睛跟下巴的正中間,嘴巴在鼻子跟下巴的正中間,這種對稱比例據說能製造出一種不尋常的美感。
這是多拉諾斯(Steven Dohanos, 1907-1994)大約1944年的作品「地球上美好、安全和美麗的所有事物都讓他掌握不住任何東西(心碎)」(Everything that was good and safe and beautiful quilt the earth and left him with nothing to hold on to (Heart Broken))。這個小男孩趴在地上,手中有氣無力地握著一把草,樹枝上有兩隻小鳥看著他。我還滿訝異的,因為導覽人員問小朋友的時候,所有小朋友都知道這位小男孩在大戰時期已經處在死去的狀態。
這是多拉諾斯1948年的另外一幅作品「下雨的度假者」(Rained in Vacationers),畫中有也有很多線索,小屋的Sea Breeze字樣和充氣小艇表示是在海邊,所有人都因為下雨無法出門,所以只能待在小屋前面想辦法打發時間,畫中只有右下角的那隻狗不怕與,好像要人帶他出去玩的感覺。
這是舒諾瓦(Frank E. Schoonover, 1877-1972)1914年的作品「裝滿紙的馬車之狂野奔跑」(Off went that trucked of paper in a wild runaway)。除了猙獰的馬匹表情,小朋友也都很快發現這個裝滿紙的馬車著了火。
這是安德生(Lyman Matthew Anderson, 1907-1993)1940年的作品「我們再次快樂的同行」(We Were Comrades Again and Happy)。導覽人員有指出這個作品沒有背景(白色背景)的狀態,原因是可能這個作品是被用來使用在報章雜誌的封面,所以必須要留白放入報章雜誌的logo。
這是洛克威爾(Norman Perceval Rockwell, 1894-1978)1958年的作品「量體重」 (Weighting In)。這個量體重的人看起來像是一個騎馬的馬師,還拿著馬鞍在秤,其實應該要稱馬的重量吧。
這是奇胡利(Dale Chihuly, b. 1941) 2006年的大型玻璃作品「藍色與藍色以外」(Blue and Beyond Blue)。作品也陳列在館內某個樓梯間當中,非常巨大的玻璃作品,重量應該也相當可觀。
這是卡特林(George Catlin, 1796-1872)的作品「雪地的水牛狩獵」(Buffalo Hunt in Snow Shoes),創作年限不詳。可以看見美國原住民在雪地裡面獵捕水牛的樣子,除了用工具獵捕水牛之外,但是獵人並不多,可以看見獵人試圖把大群的水牛趕上雪地上的懸崖,企圖讓水牛摔下的獵捕方式。
這也是卡特林的作品「印地安酋長:白雲」(Mew-Hew-She-Kaw, The White Cloud, Chief of the Ioways),創作年代不詳。
這是古鬆(Solon H. Borglum, 1868-1922)的雕塑作品「千分之一」(One in a Thousand, c. 1960 (original cast 1901))。美國西部風格的牛仔騎著馬,非常有動態感,還有只有一隻馬的腳可以撐住整個作品的重量,需要有絕佳的平衡感。
導覽人員正在對小朋友解釋古鬆的這個作品。
古鬆1974年的另外一個雕塑作品「休息的牛仔」(Cowboy at Rest),通常牛仔都是騎在馬上的吧,這個作品的牛仔趴在馬的腳中間,這也顯示著馬跟牛仔的親密程度。
這是弗利斯慕斯(Harriet Whitney Frishmuth, 1880-1980) 1936年的雕塑作品「彼得潘」(Peter Pan)。這個我也很訝異,因為導覽人員問小朋友這個是誰,好多小朋友馬上就回答他是彼得潘。後來我才發現小朋友是從他腳旁邊的這個排笛才認定他是彼得潘。
接下來我們就到了美國印象畫派的這區,這是羅賓森(Theodore Robinson, 1852-1896)1895年的作品「清晨下雪的紐約聯合廣場」(Union Square, New York (Snowy Morning, Union Square))。
這是義大利畫家薩金特(John Singer Sargent, 1856-1925)1892年的作品「哈默斯利夫人」(Study of Mrs. Hugh Hammersley)。導覽人員只一直對小朋友講畫作中夫人的手壞的不清不楚的,就幾撇寫意地帶過。
另外一幅薩金特1888年的作品「伯奇小姐」(Miss Cara Burch)。導覽人員一直講說在那個沒有相機的時代,穿著這個衣服看起來很不舒服,還要坐在這裡很久讓畫家作畫,這位小姐臉都整個臭掉。臭臉這個讓我覺得很好笑。
這是魯克(Edward Francis Rook, 1870-1960)大約1910年的作品「春天的白普里米爾水壩」(Bradbury Mill Dam in Spring)。
這是弗里塞克(Frederick Carl Frieseke, 1874-1939)大約1910年的作品「鳥籠」( The Bird Cage)。導覽人員用這幅畫告訴小朋友印象派的畫法,近看是模糊的,遠看才知道畫的全貌。
這是柯奇(John Koch, 1909-1978)1943年的作品「花商」(The Florist)。
這是里特曼(Louis Ritman, 1889-1963)1918年的作品「在鏡子前面的俄國女人」(Russia Woman before a Mirror)
這是班森(Frank Weston Benson, 1862-1951)1912年的作品「房間人物」(Figure in a Room (Interior))。館內很有趣,把兩幅畫並排在一起,其中有一幅是複製畫,一幅是班森的真跡,讓大家猜是哪幅是真的。
答案是右邊這幅是真的,這種中間是白色光線的畫,跟畫中人物對比很強烈,還滿容易看出來是真跡的。這種畫風也很能讓人聯想到荷蘭畫家維梅爾(Johannes Vermeer, 1632-1675)的影響。
左邊這幅是複製畫,畫作都呈現偏黃的色調,而且畫框比原作華麗,框的下面還有作品牌子,以假亂真的程度很高。
這是哈薩姆(Frederick Childe Hassam, 1859-1935)1887年的作品「馬術大獎的一天」(Le Jour du Grand Prix (On the Day of the Grand Prix))。
這是俄國畫家歐林斯基(Ivan G. Olinsky, 1878-1962)1908年的作品「在基督耶穌的節日中」(At the Festa del Redentore (At the Festival of the Redeemer))。畫作一望無際的水,還有貢多拉小船(Gondola),很難不讓人想到畫作地點應該是在義大利威尼斯,畫作也呈現著悠閒的節日度假氣息。
這是卡薩特(Mary Stevenson Cassatt, 1844-1926)1891年的作品「撫摸」(A Caress)。擅長描寫母子畫面的卡薩特,這幅畫嬰兒過大的比例,加上撫摸母親的姿態,很難不讓人聯想描繪瑪莉亞與嬰兒耶穌的宗教畫構圖。
最後一幅我們看的畫就是威克(Walter Wick, b. 1953)1994年的作品「沙城」(Sand Castle)。小朋友都很喜歡這幅,因為整個玩心很濃厚。
Address:
New Britain Museum of American Art
56 Lexington Street
New Britain, CT 06052
延伸閱讀:
The Track of Time: Farmington High School
Official Website: New Britain Museum of American Art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