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指環終於在今晚落幕了,無疑是個台灣樂壇的壯舉,其實我還挺樂見這樣的演出在台灣呈現,對樂團和歌者是個極大的挑戰,對聽眾也是。不過我開始體會為什麼那麼多作曲家會中華格納(Richard Wagner, 1813-1883)的毒,相當冗長的樂劇,像連續劇一樣連演四天,《萊茵黃金》(Das Rheingold)獨幕劇長達二個半小時,無中場休息,最終回《諸神黃昏》(Gotterdammerung)全劇長達四個半小時。雖說時間是如此漫長,可是華格納卻用音樂迷住了空間。
在空間中堆積出的能量,遠超過漫長的時間,音樂因著劇情一氣呵成,鎮攝聽眾。雖是建立在北歐神話,只要有看過托爾金(JRR. Tolkien, 1892-1973)《魔戒》(The Lord of the Rings)的朋友,我想應該很容易進入華格納《尼貝龍指環》(Der Ring des Nibelungen)的世界裡,有太多同樣構築的奇幻文學的元素。但是華格納寫作《尼貝龍指環》劇本的時間是早於托爾金,至於誰受誰影響,應該相當明顯。華格納在指環中還不止是純粹改寫神話,還影射了很多當時政治的現況,不能完全從劇情表面去看待。
不是很想在這裡討論指環的音樂跟劇情,絕對是要給NSO跟歌者大聲喝采的,他們完成了一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我想討論的是這次台北指環的製作,不管是吵得沸沸揚揚的音樂會形式,不過指環就是個樂劇(還不是歌劇), 華格納主張的「總體藝術」(
Gesamtkunstwerk),所有元素結合一體的綜合藝術,音樂不再是最重要的主角,劇情、舞台、燈光也不再是配角。所謂的音樂會形式就是一個妥協下的產物,有可能是經費或是場地的顧慮,總總因素連環產生後的效應。
台北指環是個完全「減法」的空白舞台,完全沒有布景,只有一片巨大白幕,靠投影機投射出劇情需要的影片,歌者的服裝也極為簡單,都是全身黑色衣服,加上代表各角色的顏色,使用披肩掛在肩上。只有布倫希德(Brunnhilde)的披肩沒有著地,其他女性角色的披肩都長到拖地,還要「花童」幫忙拉,感覺很多餘,不知道這個有什麼意思?
《萊茵黃金》中最精彩的一段應該是阿伯利希(Alberich)用變身斗蓬變成大蟒蛇或是癩蝦蟆,不過變身後結果被投影機影片取代了,還是那種3D立體透視圖的電腦動畫樣子,大蟒蛇跟癩蝦蟆射到白幕都一樣超大隻,應該都很難抓得到。變身的時候,會出現一名不知名的黑衣人,拿著一塊黑布抖來抖去,看起來很像招魂布,有點怪異。最後佛萊亞(Freia)被象徵黃金的金色披肩像裹木乃伊的樣子,層層被捆住,只露出臉來,很好笑,看不出來象徵什麼。
《女武神》(Die Walkure)中齊格蒙(Siegmund)本來應該要從菩提樹中的抽出諾頓寶劍,最後是從兩片白幕中間的縫隙中,憑空生出諾頓寶劍。齊格蒙跟齊格琳德(Sieglinde)在第二幕的二重唱,因為場務放錯譜架位置,讓正在被齊格蒙邊擁抱邊唱歌的齊格琳德,被迫邊擁抱邊唱歌,還要邊用雙手移動譜架,十分厲害。最著名的飛行段落,八名女武神居然排排站,成一橫線的演唱隊形,白幕投射出火焰與岩石碎片,似乎象徵著岩石山頂,由於是制式隊形與碎片,應該很難飛得動。
《齊格飛》(Siegfried)的主角齊格飛,一出場果真與眾不同,不是黑衣了,是穿一件深藍色的襯衫加上淺藍色的披風,跟穿紅色披風的超人英雄形象相當類似。精彩的屠龍場景,結果居然先出現巨人法夫納(Fafner),然後齊格飛先殺死法夫納之後,法夫納唱完苟延纏喘的最後片段之後,倒地而死。黑布這時又出現了,果真是招魂布的功用,招魂布退場後,投影白幕才射出巨龍的3D立體透視圖的電腦動畫。拿白蛇傳作比喻,像似先殺死本尊白素貞之後,才出現白蛇的屍體,齊格飛怎麼會知道法夫納就是巨龍?最後佛旦(Wotan)化身的流浪者(The Wanderer)的長矛,應該會被齊格飛的諾頓寶劍砍成碎片,不過最後佛旦是拿著一隻完好如初的長矛退場,可見傳說中的諾頓寶劍威力並不強。
《諸神黃昏》的歃血為盟場景,哈根(Hagen)居然拿出一隻「長矛」來割齊格飛跟昆特(Gunther)的手腕,用長矛割手腕,手應該會直接割斷吧!布倫希德身上的紅色披肩,這時我才發現它的真正身份,其實是代表著布倫希德的戰馬,布倫希德常常沒有披肩可以披,因為她都把戰馬讓給齊格飛用。著名的齊格飛葬禮,最後連齊格飛與昆特被哈根雙雙刺死,果然不出所料,一堆招魂黑布滿場飛,齊格飛死後,用黑布遮掩在背後很快地退場,留下樂團演奏葬禮音樂,舞台上卻空無一人,不知道葬禮進行曲是演奏給誰聽?布倫希德最後的犧牲場景,要縱入火堆中,火當然是用投影機做出來的,可是要布倫希德跳進去用投影機做出來的火堆中死掉,好像很不容易的樣子,而且犧牲場景時只有布倫希德一個人,沒有旁觀者在舞台上,實在是死得太辛酸了。
本來很有power的場景,因著製作卻在不該出現的地方讓人有ridiculous的效果,算是妥協折衷的製作美中不足的一面,《尼貝龍指環》的龐大複雜的劇本跟要求相當具有戲劇性的衝擊效果,白幕的減法布景太過陽春,製作的投影動畫絕大部分是提供換景轉場,白幕其實也不需要換景轉場,倒不如設計一些真實場景畫面,還來得有臨場感。
期待台灣下一次的《尼貝龍指環》,會在國家戲劇院(當然樂池可能需要擴建),歌者不需要再盯著譜在定點不敢亂動地唱歌,深邃的舞台後會走出一條巨龍,像侏羅紀公園那樣,把觀眾嚇出一把冷汗,這樣齊格飛才比較像厲害的屠龍英雄,或是像哈利波特的騎著掃把漫天飛舞,布倫希德騎的是飛天戰馬耶,不是掃把,應該會更壯觀才對。
「齊格飛怎麼會知道法夫納就是巨龍?」<br />我來補充一下舞台上的設計:<br />法夫納因戴上魔盔得以變身為巨龍,如果你仔細觀察,會發現法夫納登場時是帶著魔盔的<br />意義同於阿伯利希在「萊茵黃金」、齊格飛在「諸神黃昏」中的變身片段<br />
ReplyDelete<div>這我知道,</div>
ReplyDelete<div>但是屠龍場景就變得一點都不精彩~</div>
<div>哈....!!!簽一下!!</div>
ReplyDelete<div>為了寫出指環四部的觀後感給我那些沒搶到前排票的朋友們,</div>
ReplyDelete<div>我花了半個多月才寫完,</div>
<div>還被笑說是相聲的心得,</div>
<div>真羨慕版主跟許多部落格都能在看完後立刻寫出詳細的心得報告,</div>
<div>不過我對那塊「招魂布」真的很有意見,</div>
<div>而對黑衣人跟譜架更有意見XD,</div>
<div>希望真如您金口,</div>
<div>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戲劇院看到。</div>